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甚麼是靜觀?和正念有甚麼不一樣嗎?
26-6-2024
近年社會上情緒問題日益嚴重,大家都開始關注精神及心靈健康,形形式式的工具湧現。其中靜觀、冥想、正念等,成為了近年社會的大熱名詞,關心心靈健康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聽過它們。究竟靜觀、冥想、正念是什麼?這是宗教行為嗎?讓我們深入淺出的跟大家講解一下。
靜觀(Mindfulness)
靜觀(Mindfulness),其實具有悠久的歷史,在大約2500 年前起源於佛教傳統。話雖如此,今時今日我們常聽到的靜觀課程,是由美國生物科學家Jon-Kabat-Zinn 在1970年代到東方學習靜觀冥想後,回到美國發展出來的一套心理療法,並無宗教成分。而「正念」是當 Mindfulness 轉到台灣時,台灣的譯稱,所以跟靜觀是一樣的。
所以Jon Kabat-Zinn 可以說是現代靜觀的教父,而他對靜觀下的定義,也是當代最常為人所引用的:
「靜觀是指有意識地、不加批判地留心當下此刻而生起的覺察力,用以培養自我瞭解、智慧與慈愛。」(Jon Kabat-Zinn, 2014;馬淑華博士譯)
靜觀著重經驗,而非說教
看罷定義,也許令你心中有更多的問號,什麼是不加批判呢?何為覺察呢?在生活中,我們在處理繁重的工作及照顧家庭的過程中,經常會感到壓力及困擾。而透過靜觀,讓我們的心靈得到空間,去覺察自己跟事情及感受之間的關係,這個空間會讓我們的情緒及自身分割開來,從而讓情緒得似舒緩及減輕壓力。這種關係是個人的、獨特的。
所以,靜觀為本的活動十分著重從經驗中學習,而非透過說教。而透過這個個人化的旅程,每個人對於靜觀會生出不同的體會。
靜觀是舒緩情緒的靈丹妙藥嗎?
或許你會好奇,為何靜觀的功效是如此神奇?能瞬間將煩躁不安的心情消失、讓心情放鬆。事實上,這一切只是我們的意識在作怪。我們過去的生活經歷不斷累積、總結,讓我們對生活中的大小事情,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『個人見解』,而這些見解,往往會於事情發生的當下,伴隨相對應的情緒和感受『搶閘而出』,因此我們會立即被受這些情緒和感受所影響。而靜觀給予我們的意識『空間』,讓我們能攔截這些『個人見解』、情緒和感受,從而能看清事情的本質。
當然,就像一切的練習一樣,靜觀不是甚麼靈丹妙藥,要享受到靜觀帶來的平靜、放鬆和快樂,一定要持續練習,才能享受這樣的成果。
*************
Cynthia Chen 陳懿貞
靜思圓總幹事 | 靜思圓成立於2019年,為香港唯一一家推廣兒童靜思文化的非牟利機構。同時亦為一位靜思的培訓導師。師承美國著名古老經典翻譯家Dr. Michael Roach,研究古老傳統文化中的靜思,與現代生活的結合與應用。曾多次受邀到本港中、小學,及企業作分享。